于城鎮文化中心戶聯戶機制獲好評 |
||
|
||
■撰文 陳婷 陸苳妮 塑文化高地,謀共同富裕。近年來,于城鎮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,圍繞高質量發展、共同富裕主題,推進全鎮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,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,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,不斷探索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,最大程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。 建立機制促長效,打造精神共富“新模式” “老何,這里的書籍我們都看完了,可以讓小徐拿一批新的來換了?!睒嬰蟠宕迕駝⒋蟛媛段⑿?,對文化中心戶何留法催促道。一個文化中心戶就是一座農民知識庫,在何留法家,村民們不但可以閱讀各類書籍、學習各行知識,還可以開展文娛活動、進行體育鍛煉。 2021年,于城鎮按照“就近就親就便”的原則,在全縣率先試行“文化中心戶聯戶機制”,即建立1名村干部帶25戶文化中心戶,25戶文化中心戶帶3-12戶群眾的“1+25+N”運作模式,形成“村(社區)—網格—文化中心戶—群眾”的聯系網絡。全鎮目前9個村社共有文化中心戶676戶,聯戶網格269個,實現文化中心戶聯系農戶全覆蓋。 以文化中心戶聯戶機制為基礎,于城鎮依托“六點半茶鋪”“幸福公社”、文化中心戶等載體,每月定期開展 “文化中心戶活動日”“聯戶民意交辦會”,傾聽民聲、傳達民意。對于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問題,努力做到“收集、反映、交辦”的閉環機制,全力做好黨的政策宣傳員、社會和諧促進員。 一人一藝惠民生 唱響精神共富“協奏曲” 建黨百年晚會上,何家村草根藝術團小品《網格員的一天》火熱上演,現場掌聲陣陣,群眾歡聲笑語不斷。演員們通過藝術加工,把環境整治、垃圾分類、文明創建等中心工作以小品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,用文化力量助力各項工作的開展。 草根藝術團由何家村文化中心戶蘇其觀成立。蘇其觀早年在家務農,從事過油漆工、養豬、經銷飼料等行業,依靠勤勞致富,生活蒸蒸日上。他喜歡小品,閑暇時光經常自編自演,樂在其中,鄉親們也常來捧場。日子久了,不少村民被帶動加入了他的演出隊伍,并常態化地開展各類演出,給鄉親們帶去精神文化享受。 近年來,于城鎮成立了以鄉村藝術團、鄉村合唱團、書畫社、文學社等組成的“三團三社”隊伍,加上各村(社區)文藝團隊近70支,成員1500多,其中,團隊成員中文化中心戶占比近75%,9個村(社)的文化中心戶每年開展小品、音樂、舞蹈等各類培訓共計630余次,惠及群眾15000余人。 依托“縣級文化下派員+村級文化專職管理員”+“文化中心戶”隊伍,不斷創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,通過開展作品加工會,讓優秀的節目“引進來” “走出去”。2019年,楓橋社區男子舞蹈隊選送的舞蹈《對花》參加浙江省“非遺薪傳”節目展,評獲優秀獎;2021年,江渭村女子快板《美麗鄉村游一游》參加嘉興市曲藝大賽獲銀獎。 文明實踐樹新風 繪就精神共富“新畫卷” 在于城鎮江渭村,曾獲“浙江好人”的文化中心戶明金霞正向村民講述自己孝順父母,關愛子女的切身經歷。丈夫意外去世后,明金霞瘦弱的肩膀擔起了一家人的生活,十多年來,她始終不離不棄,無怨無悔。村民聆聽著她的感人事跡,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熏陶,進一步增進家庭感情,促進鄰里和睦,凝聚社會正能量。 于城鎮依托文化中心戶打造“鄰里情”“鄰里幫”“鄰里和”“鄰里樂”品牌,通過以身邊人講身邊事、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式助推鄉風文明建設。目前全鎮文化中心戶隊伍中,獲評省市縣好人、道德模范11人,最美于城人36人。 同時,于城鎮通過中心戶聯戶機制,了解掌握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,精準提供志愿服務項目。目前全鎮共建立文化志愿服務隊伍20支,常態化開展的精神文化類志愿服務項目12個,通過扶貧幫困、心理疏導、文明風尚等活動服務有需要的群眾。針對全鎮60多位獨居老人,于城鎮推行“一個人的劇場”志愿服務項目,通過一對一或者多對一的形式,招募有表演特長的文化中心戶家庭,將演出送到獨居老人家中,為他們送去“暖心的文化服務”“真心的陪伴服務”和“貼心的生活服務”。 下一步,于城鎮將繼續做精做優“文化+”項目,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不斷創新文化品牌,強化文化機制,全力打造數字化應用場景,深入實施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工程,讓“文化惠民”走進千家萬戶,不斷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。 |